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研究 >

文章详细

北晨老师谈高考:透过2017高考作文看语文教学


任淑丽

2017的作文命题体现了新高考的考查理念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内容的“高大上”,过去的作文命题,形式上侧重怎么考,内容上大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从人性的角度命题,回避大政方针,回避用社会热点作为作文材料。而今年的作文内容上以十二个热点关键词高调呈现当下中国的立体正面形态,极具时代感又兼顾传统文化,接地气,有生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积累与思考,自由选择关键词组合,从一个侧面展现对当代中国风貌的理解。源于热点,又高于热点。

十二个关键词,“一带一路”代表中国的自信和爱好和平,与世界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大熊猫、中国美食、京剧、长城”,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大熊猫和长城,更是中国热爱和平的佐证;“广场舞”是国民热爱生活的诠释和健康理念的回归;“共享单车”既有科技进步的因子也传递道德的理念;“空气污染、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问题,尤其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中国政府直面问题,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又展示了大国担当;“美丽乡村”体现了国家关注三农,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高铁”代表中国科技高速发展,也代表领跑世界的雄心壮志;“移动支付”既体现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又有着金融繁荣的昭示。

这样的高考作文试题,一方面体现了新高考的考查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传统文化考查;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以后教学或是备考要更关注属于语文本身的内容,而未必需要过多注重命题的形式。

新高考改革倒逼中学教学改革。 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以2017高考作文为代表的试题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教学与备考的方向,要跳出作文看作文,跳出试题看试题,跳出试题看语文。

给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及备考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要踏踏实实搞教学,向教学过程要成绩

无论考试怎样改革,都是在考查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好语文知识和语文的各项能力,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高考经常会有一些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变化,但无论新涉及到哪方面的内容和能力,都在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之内,教材都有涉及。以后的高考,更会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实现从对学科知识的全面评价向学习能力的重点测量转变。与其跪求“宝典秘笈”,或者挖空心思猜题押题,不如把精力放在最基本的教与学上,通过扎实的教与学,落实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培养。轻教材重教辅,无疑是在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我个人非常反对随意删减教材内容给做题讲题让路,精讲、略讲或引导学生自读可以有所区分,但是不主张删减内容破坏教材的编排体系,使教材如同“残废”。

(二)要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新的高考改革必定会更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要在语文学习中,使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017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北京卷以及天津卷的作文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比如全国Ⅰ卷的作文,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得高分,近乎于痴人说梦。

2017的高考不只是作文,就整个语文试卷,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较过去都有所增加。目前高中的必修以及选修教材中有许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涉猎。在以往的教学中,选修教材的选用侧重古代诗歌散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文言句式的关注较多,而对“四书五经”中倡导的社会和谐、尊亲重道等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内容,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有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经典内容关注较少,以至文言学习常常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机会,引导学生多思考作品反映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既有益于高考,又有益于成人;既有益于继承,又有益于创新。

(三)要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考纲“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在“唯成绩论”的教学价值取向左右下,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而不是服务于生活成了普遍现象,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可以把必修和选修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思想的培养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中国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创新型人才。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新高考对学生思辩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而学生缺的也正是“思维”、“思想”。杨叔子说过:人的价值无非就是思想境界如何,思维能力如何。语文教学要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可以多组织学生讨论、开辩论会、写读后感、观后感、读书报告会、写作比赛等等。

(五)要加强阅读教学和阅读引导

2016和2017年的考题都在考查考生语文素养水平的同时,传递一种考试理念,即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通过汉语文学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高全社会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量阅读熏陶出来的。学校和家长都应当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阅读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书,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认知空间。教师也要“让”出一些课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创新、实践。要倡导学生海量阅读、多元阅读,让他们广泛阅读健康的、美的、传播正能量的书,让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过程。更希望,阅读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六)切实树立大语文观

从今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不仅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文化底蕴,还倾向于考查学生的眼界。当代中学生,眼界心胸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应当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应当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全面开阔视野,树立世界格局,把人生的发展与祖国命运结合在一起。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中国崛起。由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十二个关键词中有八个极具时代性,五个具有世界关联性,可见关心国家发展,了解世界大势,是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之必备,也是未来创新人才之必需。两耳不闻窗外事,做题练题备高考,也许正是在远离高考。学校、家长、老师以及学生,对此都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日前,一篇介绍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24位委员之一的顾明远教授谈高考的文章中举到一个例子:你原来参加高考的数学卷子可能所有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你的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而语文、阅读的这一切将反映在今后所有高考科目中。

据了解,在北京,原来通过奥数掐尖来的很多知名重点中学正在前所未有地通过多种办法去迫不及待地提高那些奥数牛孩儿的语文和人文素养。

语文关乎每个学生的认知与审美、人格与心灵,新的高考改革会突出语文在高考中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语文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高考作为一种强导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力争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风采的高素质人才。

640.jpg

任淑丽: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多次荣获张家口市优秀教师、张家口市模范教师、张家口市骨干教师、张家口市巾帼优秀园丁、张家口市优质课教师、张家口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多次辅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作文比赛以及语文能力比赛中获奖,连续几年教高三、补习班,成绩优秀。 2013年高考所教应届毕业班平均分109.97,全市第二;2014年高考所教补习班平均分113.05,全市第一;2016年补习班高考平均分114.97,平均分全市第二,临界率贡献率全市第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