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
北晨老师谈高考:一场古代文化的盛宴——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古代诗歌阅读评析
王利军
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的语文试题内容博大,气势恢宏。试题选材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以今年的古代诗歌阅读最为明显,简直就是一顿丰盛的古代文化大餐。非有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的考生很难拿到高分。
就诗歌的题裁而言,今年诗歌的选材避开了历年高考相对较热的一般题材,而是选取了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场景。这就注定会涉及许多文化的元素。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涉及隋唐设立的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的“礼部”以及古代的会试考场“贡院”。科举取士是考生必备的知识,对考生来讲内容并不陌生。而其中的两道菜——诗歌的颔联“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恐怕会成为考生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首先考生对“衔枚”一词较为陌生,这个词出现在苏教版语文课本里同样是欧阳修的作品《秋声赋》里,“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如果考生在备考时做过古文阅读《宋史·潘美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学生可能也会稍有印象。这就涉及到古代的一种古代行军时的纪律。古代行军时让士兵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如“衔枚而进”“衔枚夜袭”,称之为“衔枚”。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而这里用来比喻考生,显然是夸赞考生有组织,有纪律,考场氛围庄重而严肃。
我们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有记忆,小时候,衣服扣子经常掉。那时候不像现在衣服多的是,适合时令的衣服往往就一件,脱了就没有了。每次扣子掉了,都是让娘给缝,不脱衣服。娘给我们缝之前,总会让我们嘴里衔一根席眉子或草棍儿什么的。我问为什么要衔。娘说,衔了席楣子就不会被缝住嘴了。大概这就是古代留下来的“衔枚”吧。然而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几乎都是零零后,他们又哪里了解这样的情形呢?
其次,15小题要求考生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大部分考生都能答出比喻。而其他采分点可能就有些费事了。因为这里需要我们对古代考试的用笔有所了解,考生答题是用毛笔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进而就会想到毛笔写字怎么会有声音呢?而且是“春蚕食叶”的声音。这自然是作者在夸大其词,这样,“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的技巧便很好想到。如果考生没有考虑这一古代文化特点,这个技巧就着实很难了。其实,早在2013年的天津卷,“春蚕食叶”这个诗句就已经出现过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的这首词中,“春蚕食叶响回廊”句,就译为“考生们书写的声音就像春蚕啃食桑叶一样在回廊里沙沙作响”。想必很多高三的老师们在备考时让学生读过这首词,那么至少考生在读到今年高考这句诗时,在理解上就不会有问题了。
欧阳修的一首律诗,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古代文化现象,引导将来准备参加高考的学子以及备考的高三教师,乃至高一高二的教师和学生,从现在起,广泛关注古代文化,而这些文化源远流长,琐碎繁杂,还需我们不断深入其中,理清脉络。注重细节,重点突破。
作者简介:王利军,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张家口市优秀教师,涿鹿县模范班主任,涿鹿县首届“人才杯”绿色课堂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北晨学校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语文备课组长。2014年所带应届毕业班杨春明同学以669分的优异成绩斩获涿鹿县理科状元。其中13人上一本线,42人上二本线,本科上线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