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研究 >

文章详细

北晨老师谈高考:2017年高考理综卷物理/化学/生物分析

 葛志峰/苏建军/任少华 

一、总体评价

2017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卷物理部分,较好地贯彻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主旨的指导思想。在保持历年来一贯的严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基础、体现方法、突出思想、考查能力。试卷的整体难度呈阶梯型分布,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命题难度:稳中有升.

今年的试题总体难度较往年有所上升,灵活性增强。选择题整体难度比往年略有上升;实验题考察形式新颖,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变通能力要求较高;计算大题设问层次分明,计算难度有所下降,但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提高;选考题比较中规中矩,平稳过渡。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三种题型的难度起点都较低,都是由易到难的连续性难度设计,易、中、难比例合理,大体是3:5:3分布,以中等难度为主,拓宽难度分布范围,对大部分层次的考生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多数题目难度不大,但计算题依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较明显的选拔效果。

二、试题分析

1.内容改革平稳过渡,试卷设计科学严谨

今年选修3-5首次纳入必考部分,试卷第一道题就对动量进行了考察,及时到位,很好地落实了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以及后面的第17题里也通过核反应来对3-5的原子物理知识进行了进一步考察。不过这两题都是基础题,占12分,对于新模块纳入必考内容的这个变革,实现了较好的平稳过渡。

2.呈现科技前沿问题,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注重将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物理、生活和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如第14题的火箭升空问题,17题的“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发电问题,18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问题,这些试题情境自然而贴近生活,设问新颖巧妙、科学合理、不偏不怪,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摒弃题海训练,引导学生重视物理思维过程,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

3.注重物理概念与规律,回归基本原理

试题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核心思维方法的考查,解题过程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大部分题目都能找到解题思路,对于注重基础的学生会有较大的把握与优势。选择题当中,既有定性判断,也有定量计算,不过都是以考查基础为主。如第15题的乒乓球平抛问题、19题通电长直导线的安培力计算,23题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虽然有几道题的情景比较新颖(如18和22题),但考查还是对物理知识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运用。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建模能力

试题在考察双基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运算能力及对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设计,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21题的动态平衡问题,22题“滴水计时器”的情景理解与应用,都对学生的题意解剖能力和建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计算题25题和选考的33题都属于思维性较强的题,考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识基础外,还要建模,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640.webp.jpg

葛治锋:毕业于河北师大物理系。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教学严谨,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从教20多年以来,带出12届高三、补习班,多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受到县政府嘉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多次、多人获得省一等,二等奖。本人也荣获省、市物理优秀辅导员。

对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化学试卷的分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在题型、题量、分值上保持相对稳定,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既避免了难度的大起大落,又实现了平稳过渡,能较好区分各个层次的考生。本套试题没有出现偏、难、怪的试题,能够公平公正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同时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较好地实现了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

一、试题特点: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以考查高中基础知识为主线,注重方法、突出能力;加强实验,倡导探究式学习;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科学素养转变的特点,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三道大题的出题模式如同往年一样分别涉及实验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原理三大板块,问题的设置方式大都与平时训练的题目相似,相信大部分学生应该比较熟悉。具体试题特点如下:

选择题题型分析: 

第七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第八题考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草衍义》,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第九题考查的必修二内容当中的有机物性质共线共面,第十题里面考查实验氢气还原三氧化钨制备和操作,第十一题考查电化学应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表述新颖陌生,第十二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位构性推断,第十三题考查电解质溶液PH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坐标设计新颖。

1、注重基础、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无论在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上都体现地非常明显,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同分异构体和共面问题、元素周期律、基本实验操作、化学反应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反应热等。

2. 贴近生活,注重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在今年的考题中,背景材料现实化、化学知识实用化,多数题目中的背景材料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了化学知识回归生活,指导生产的学科实用价值。第7题日常生活用品的考查,第26题凯氏定氮法来测定蛋白质中氮的含量,第27题利用钛铁矿制备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3. 立足学科特点,注重能力考查

考试大纲中所强调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考查。如27题实验条件的判断需要能正确分析所给的图表,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需要对流程图中的反应过程及反应物和产物有正确的判断。28题制氢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对制氢系统有整合的能力。

4、试题更注重考查运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过程与方法的结合。需考生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例如13、27(1)等均需从有关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考查学生吸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必做题部分最大亮点仍是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分析并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如26(4)、27(2)(6)、28(2)等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的综合能力。

5、命题稳中求变

经典题型延续考查,如第7题、第9题有机化学,第8题、10题的化学实验基础,11题的电化学原理,12题的元素周期律,13题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27题的工业流程题,均为历年常见题型,也是学生掌握较好的题型。选修部分的题型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生平日复习中常见的。加大了对有机化学和实验基础的考查,

高考后和我校个别学生进行了交谈,从中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今年的高考化学和二轮复习模拟试卷的题型、题的难度相当,做起来也比较顺手。

二、对今后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1)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高考的重点始终围绕着高中化学中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知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2)要重视知识网络的形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梳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能够做到准确提取、灵活应用。

(3)要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应用上下功夫。

(4)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历年的高考热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型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质量很好,能很好区分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考查点越来越偏向于综合性,而且是开放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它的命题思想能对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指挥棒作用。

 

640.webp-(1).jpg

苏建军:涿鹿北晨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化学会会员,河北省化学奥赛优秀辅导教师,张家口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首届激情教师、高考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市德育先进个人、课改先进个人。曾多次获涿鹿县政府嘉奖、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连续多年担任理科补习班班主任,培养的学生多人考入南开、哈工大、北京理工、中国地质、中国石油、华中科大、吉林大学等名校。主要教学成绩:2005至2014年,连续十年所带班高考理综成绩列张家口市前两名;2005年所带北晨第一届补习班28人中有7人上一本线,14人上二本线;2009年所带补习班23人上一本线(北晨补习班最高记录),41人上二本线;2014年所带补习班15人上一本线,32人上二本线。撰写论文多篇发表在国家、省市期刊上,其中撰写的《新课标背景下高三化学工艺流程专题复习探究》获中国教育学刊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

2017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卷Ⅰ试卷分析

高考一年又一年,酸甜苦辣五味杂,有人欢喜有人忧,个中滋味独品尝!

高考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美丽的,美在她的变换莫测,美在她的捉摸不定……

2017年河北省的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又结束了,网上几乎在6月8号的当天就出现了各种对试卷的分析,总体一致:对高考命题的高度肯定。做为一名年轻的一线生物老师,我仅就个人的思考来谈谈我对今年高考生物考题的看法,针对具体的考题做以下个人分析:

第一个选择题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必修一中讲解的细胞膜的重要作用之一,同时题干以必修三第二章中激素的作用特点和在选修三胚胎工程中详细讲解的精卵结合等知识作为载体进行综合考察,体现出高考题的综合性。

本题难度较低,属于识记类题目,学生很容易拿分。

第二个选择题侧重考场实验。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整体上可以分为七大类: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调查法、模拟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其中实验法又是重中之重,本题涉及实验法中的染色观察法,具体考查了课本基础实验中涉及染色的试剂及其用途。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方法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程目标中有着非常具体地叙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4)确认变量;(5)作出假设和预期;(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实验涉及内容多,记忆量大,平时教学中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实验讲透,并且必须要求学生把需要记忆的知识记住。这样在后期复习中才不会乱,学生也避免出现一见一大堆很相似的知识直接放弃的情况出现。

第三个选择题以植物激素的功能为载体,除了考查基本识记能力外,侧重考查坐标中曲线的分析能力,并从分析中提出知识的能力。

近两年关于植物激素没有太多的考查,本题是一道非常精彩的题目。难度不算太大,学生得分不成问题。

第四个选择题考查过敏反应,但是又不是很直接的提出,而是通过实验的分析得出的。对能力的考查是一道非常精彩的题目。

第五个选择题考查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模型中K/2值的应用。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和平时训练中的练法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该题却是一道绝对应该被吐槽,而又不可辩解的题目,因为题目中涉及到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问题。“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两个概念,只差一个字,但其中的含义相差非常大的:

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单位时间内增长数量占个体总数的比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最大。

平时教学中一直再给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但是今天的高考题,无法面对自己的学生了。不知今后如何去面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了?是用“增长率”还是“增长速率”?当然,无论是增长率还是增长速率,都不影响本题的答题。因此,希望生物老师不要太过于纠结这些知识的细节,而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教学与复习。处理该知识点的个人意见:见到“S”型增长曲线,别管题目描述的是那个概念,它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增长速率”,而见到“J”型增长曲线,它问的就是“增长率”,如果题目真的需要区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是可以明确看出的。

第六个选择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该题属于遗传题目中的中档难度题目,平时训练的难度都要比这个难,基本思路就是:见到两对等位基因的要分开处理,一对一对的去分析,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题目化简为基因分离定律的题目。

29题,该题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特点,是一道非常不错的题目,也可以拉开学生档次。

理综考试结束后,学生反应29题较难,好多学生考场中没有解题的思路,直接跳过,做出来的学生反应说29题实验题的位置不好,理综先做的生物,第一道大题一下蒙了,不知道如何下手,思考一下,突然发现DNA和RNA之间的差异在碱基U和T上才反应过来。同时,好多学生粗略一看题目,直接放弃,因为学生感觉需要描述的文字太多,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这同时也再次给一线教学的生物教师提了个醒:第一,得注重实验题的步骤涉及,绝对不能让学生只会再给出大框架的情况下才会答题,要自己会设计实验步骤;第二,要学会分析问题,学会从题干给出的信息提示进行归纳答案,使学生书写的答案尽可能接近标准答案。

30题,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因素。比较常规的考题,设问也不是很难,学生拿分相对容易。

31题,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也很简单一道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本题的最后一空的答案需要的是肯本的一句一级标题原话。生物教学中需要识记的课本原话非常多,我个人的观点:无论哪一科的学习,必须把需要记忆的课本原话必须记住,然后在练习中通过具体的问题再加深理解和记忆!

32题,本题考察遗传基本规律中的从性遗传、伴性遗传。纵观近三年全国Ⅰ卷的遗传题均比较简单,尤其是今天和2015年,学生基本读完题答案就可以准确写出。我个人认为:对于遗传、变异这块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过于偏难的题目不应该统一教学,太耽误时间,可以对个别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统一教学用的应该选择中档或者稍微偏难进行。

选考题中选修37和38题的对比差异明显。这对选择选修三进行教学的人来说,有些难过和难受。选修一是操作技术的运用,主要以教材为本,识记为主,考得相对容易。过去的几年,这两道选修试题难道相当。选修三为了平衡选修一的难度,一般以选修一的难度来定。但是今年的选修三的题目难度要高于选修一,尤其是38题的最后一空,学生反应得分率较低。

整体来看,今年的高考试题凸显了能力命题的意图,在生物学核心素养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总体来说是一份很好的高考试题。但是我针对近两年的高考题存在一个疑问:“生物与环境”模块的试题为何连续两年没有出现?这或许就是高考的魅力所在的原因吧……

 

640.webp-(2).jpg

任少华:毕业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涿鹿县北晨学校高中部预补部年级副主任,张家口市优秀教师,生物教学轻松活泼,成绩名列前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