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
2017年高考试题评析出炉,2018届高考生赶紧转走吧!(语数外)
河北省考试院公布了2017年高考试题评析,小编先为大家整理了语数外三大主科,2018届高考生赶紧转走吧!
赶紧来看看↓↓↓↓
一、2017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的一年。《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高考改革于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与合理难度。
2017高考语文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动作旨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四个突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命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突出高考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命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2017高考语文不仅体现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还彰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从而引导考生在完成高考任务的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2017高考语文命题延续了近年来业已形成的优良风格,也展示出新的亮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科学实施命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树人
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即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站得高,看得远,深化“四个正确认识”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命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四个正确认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该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历史悠久、日新月异,而又独具特色。依此设题,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2.接地气,落得实,注重价值引领的方式方法
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整体设计务必做到春风化雨,推动考生领会、接受命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仍以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该题接地气、有生气,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又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指令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每一个关键词都可看作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显然,这样的写作命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2017高考语文的阅读命题也力求生动可读,运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如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
值得指出的是,2017高考语文在引导考生价值观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还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如由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3.抓热点,顾大局,帮助青年人把握历史坐标
2017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倾心倾力地凸显战略决策,反映热点话题,坚持服务大局,打造思想高地。“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未来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5月中旬,高考前夕,又喜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因而责无旁贷地,高考语文通过命题正面而策略、直接而巧妙地突出了这一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关键词,引人瞩目地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既如实反映了来华留学生的观感,又精彩地将时代主题融于写作材料,引导考生以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将“一带一路”与其他关键词自由组合,如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文章。这些设计意在通过组合拳帮助考生进一步体认到:“一带一路”是一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必将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在对青年的教育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语文作为包罗万象的学科,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涵盖极其广泛,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 萃取思想精华,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其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样地,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方面,高考语文命题广收博取,精心选萃,匠心独具,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以古人的高风亮节感染考生,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耿直磊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这些古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在当下也是立德树人的榜样。
二是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了解。语用题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领会思想内涵,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母体,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2017高考语文对此格外予以关注,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作文命题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命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样,命题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他们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因此,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涵进行审视;也可以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体现自己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沉思。
事实上,命题指令中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这既是对引发诗词记诵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回应,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判断。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仅仅记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拿来为我所用,在亲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写作命题中的“引用”指令,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要求,却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其导向及示范效应非常显著,势必带来积极影响。
3. 引导古今融通,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 全国Ⅱ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立场,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对考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当然,今日的考场情景虽然与古代科举相似,但高考所蕴含的时代主题和精神追求却大不相同。在此意义上,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是富有深意的: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展现高考改革成果,服务选材引导教学
2017高考语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保质保量完成了高考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为了充分展现“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成果,2017高考语文还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为了适应高校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在前期调整考试大纲和调研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的要求,更加科学地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一起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从而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2017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合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考查的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点。可以预期,这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全方面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1.落实考试大纲改革要求,实现“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全覆盖
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看似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实则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综合的考生脱颖而出。
调整后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文体更丰富,内容更接地气,形式也更为多样。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Ⅱ卷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Ⅲ卷中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博物馆”发展报告,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Ⅱ卷中省察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散文《窗子以外》,Ⅲ卷中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全国卷的第一道试题,在形式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在命题思路和技术上狠下苦功、多用巧力,Ⅰ卷论述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气候正义”,Ⅱ卷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Ⅲ卷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力图作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起来说,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均设为必考内容,看似只是一个局部调整,却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这一调整还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各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全面重视。
2.提高命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2017高考语文的客观题数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客观题总的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通过这种设计调整,考生的书写总量有所下降,但阅读总量尤其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概括理解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语言积累运用等,考查目标更为明确,考查重点更为清晰,干扰设置更为灵活,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地实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如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4题,聚焦典故一个命题点提供五个选项,涉及全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目的、表达分寸诸方面,通过不同层级的选项设置客观地测试出考生理解典故内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平。类似的调整不仅提高了考试本身的信度与效度,对考试的标准化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而且对考生的综合信息解读、审美鉴赏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了命题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利于综合人才的科学选拔,也势必会对语文基础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3.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并举,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2017高考语文返璞归真,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之外,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表达得体,考查诸如“璧还”“献丑”“高足”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而逻辑推断方面,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实质上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更显著地体现在今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中,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指令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这就对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加强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样的测试,基础性、综合性更为突出,区分度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将引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如全国卷对语言表达中逻辑推断的考查,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结合,学用并举。这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启示也是非常坚定而显豁的:母语教育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校语文教育,向真实生活开放,向语言本体回归。
2017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之年。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工作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任务,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凸显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为选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二、2017年高考英语科试题特点分析
2017年,考试中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依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命制了4套英语试卷供全国28个省市和自治区使用。
纵览高考英语全国卷各套试卷可以发现,今年高考英语命题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紧扣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考查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为主要目标,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各套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不断提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高考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语言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体现。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各套试卷中,所有语篇和材料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试卷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时代性强,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1.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增强文化自信
2017年全国一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写封邮件告知外国朋友下次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全国二卷同一题型要求考生写封邮件邀请外教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这些情境设置真实,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深度发掘文章思想内涵,引导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全国一、二、三卷阅读理解分别选取了野生动物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等话题的文章来设置相关题目,引导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关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全国二卷一篇阅读理解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国家大剧院和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多家剧院的演出信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3.介绍报道科学知识,引导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017年全国一、二、三卷阅读理解均选取了科普类文章:一卷文章主要介绍如何自制便携式太阳能蒸馏器在野外获取饮用水;二卷的章报道了国外公司研发飞行汽车的最近进展;三卷文章介绍一个研究团队为保证老年人自信驾车从而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而进行的辅助驾驶系统研发的过程。这些文章和题目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无限趣味和实际功用,还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在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试卷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突出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2017年高考英语试卷质量进一步提升,试卷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考查,加强了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
1.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
高考英语科全国卷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既考查理解英语口语和书面英语的能力,也考查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听力部分两节通过十段录音材料和二十个问题考查考生理解英语口语的能力;阅读理解部分“四选一”和“七选五”两种选择题题型相结合,既考查理解文章具体信息的能力,又考查理解篇章及结构的能力;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相辅相成,全面考查考生准确运用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能力;写作任务情境设置紧贴生活实际,侧重考查考生使用书面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各种题型搭配科学合理,基本覆盖了考生应该掌握的必备语言知识和各语言技能包含的具体语言能力。
2.突出阅读理解能力考查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所以,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赋予较多的内容和较高的分值。
高考英语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进行,今年三套全国卷分别采用了8个阅读语篇,阅读理解部分5个,语言知识运用部分2个,写作部分1个,体现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阅读需要从大量的书面材料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因此,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每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部分都为考生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量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单词量与前几年基本持平。
试卷内容设计科学,试题质量不断提升
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同时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因此高考须兼具公平性和科学性,需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继续采用“一纲多卷”形式,各套试卷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试卷难度控制合理,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1.命题匠心独运,试卷兼具公平性和科学性
2017年高考英语各套试卷内容选材丰富,考查要求深入浅出,试卷公平性和科学性并举。试题命制基于英语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试题设计精心,科学规范。同时,各套试卷保证对不同考生群体的考查公平合理,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试卷难度控制恰当,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分析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的语篇和材料选择、题目类型搭配以及考查要点设置可以发现,各套试卷着力将试卷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全国各套英语试卷所选语篇和材料难度水平呈阶梯式分布,题目类型多样且难易搭配合理,考查要点覆盖面广,各难度层级试题数量比例合适,能够很好的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
三、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加强理性思维考查,突出创新应用
2017年数学科高考全国卷以立德树人,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导向中学教学为命题出发点,加强对理性思维的考查,渗透数学文化,突出对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关注社会发展,引导考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富有时代气息。试卷遵循考试大纲的各项规定,试卷结构保持稳定,难易适度,各种难度的试题比例适当。试卷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加强理性思维考查,突出选拔性
2017年修订后的数学科考试大纲削枝强干,加强主体内容,强调理性思维。2017年高考充分发挥数学思维学科的特点,加强理性思维的考查,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命题的首要任务,运用数学知识作为载体,考查考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能力。命题时采取分步设问、梯次递进的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试题,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创新题目设计,运用日常生活语言和情境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更加真实、有效。全国Ⅰ卷第21题试题第(1)问要求考生求出导函数的零点,进而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在此基础上,第(2)问要求根据函数有两个零点的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试题层层深入,为考生解答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全国Ⅱ卷第20题第(1)问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依托,设计了线段之间的相量关系式等条件,考查求动点轨迹的方法;第(2)问设计了动直线相互垂直的证明问题,重点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Ⅲ卷第8题考查圆柱和球的相关概念,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基础性
2017年修订的数学考试大纲提出了加强数学文化考查的要求。2017年数学试卷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有的通过数学史展示数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的通过向考生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现数学既是创造的、发现的,也是不断发展的;有的通过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总结、提炼,呈现数学的思想性。
全国Ⅱ卷第3题考查等比数列,试题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然后通过诗歌提出数学问题,阐明试题的数学史背景,激发考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全国Ⅰ卷第2题以我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贴近考生生活,通过本题的求解,使考生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加强应用能力考查,增强实践性
2017年数学科高考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以考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为背景设置试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原理和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和应用价值,体现了高考改革中加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2017年数学试卷采用大题、小题结合的方式,全面、深入考查应用能力。全国Ⅰ卷第2题的情景为农作物生产,第12题为大学生创业,第19题为工厂生产线质量控制,全国Ⅱ卷第9题为成语竞赛,第19题为海产品养殖方法,全国Ⅲ卷第3题为城市游客人数,第19题为超市销售。
全国Ⅱ卷第19题以现实社会生产实践中,水产品养殖方法的创新问题为背景,设计了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比较新、旧养殖方法产量的问题。试题的第一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某事件的概率,第二问设计为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随机变量间独立性的检验,第三问设计为根据直方图,估计总体中位数。全体很好地考查概率与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反映了当前全民创业、大众创新的现实,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017年的数学应用题情景丰富,贴近考生,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理性思维进行了全方面的考查。
考查通用数学方法,凸显创新性
2017年试卷加强基础性和创新性,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想方法为考查重点,注重对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考查时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的高度立意,淡化特殊技巧,加强针对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全国Ⅰ卷第4题、全国Ⅱ卷第15题、全国Ⅲ卷第11题等试题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全国Ⅰ卷第9题、全国Ⅱ卷第16题、全国Ⅲ卷第12题等试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全国Ⅰ卷第21题、全国Ⅱ卷第21题、全国Ⅲ卷第21题等试题考查了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全国Ⅰ卷第2题、全国Ⅱ卷第13题、全国Ⅲ卷第3题等试题考查了统计与概率的思想。
高考数学一道试题往往考查多种能力、多种思想方法,对考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高考试题在命制时充分考虑到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而是多种多样。例如全国Ⅱ卷第16题,可以从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入手,还可以应用解析几何的解析法通过计算切入,一题多解,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这样通过方法的选择、解题时间的长短,甄别出考生能力的差异,达到精确区分考生的目的。
2017年数学试卷体现了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理性价值,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
来源:河北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