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天地 > 学习技巧 >

文章详细

有效学习高中语文的方法

北晨学校  高立功

 

语文与数理化其它学科有明显的不同,他没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虽然也有知识性,但是不能按照理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他与英语等外语的教学也是不一样的,倒是英语教学的体系更接近数理化,因为中小学的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倒是能有更强的逻辑线路可以遵循。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他有着不可忽略的人文性。在语文的学习中或教学中,如果有意无意地漠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便不再是语文。语文本身不是思维学科,但思维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思维如果离开了语言便难以启动。所谓的语言,可以是写出来的,也可以是说出来的,也可以是在头脑中默默进行着的。不管是以哪种语言来进行思维,都体现着语文的最基本的功能,都是最本色的语文。这样说来,与其说语文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功能在于运用,运用如果没能启动了思维,就不能叫作运用,运用如果没有社会生活,没有人伦道德,没能情感,没有文化,也就不能叫作运用。一句话,语文不能独立存在。

但语文又不能上成思维课,不能上成政治课,不能上成伦理课,语文又是独立存在的。有所依附,但又必须独立存在,这种对立以统一的矛盾性,体现着语文教学的难度,也体现着语文教学的魅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基于以上的考虑,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升,我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

  第一,要强化积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积累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了积累也就没有语文学习,更不要说语文成绩的提升了。

最基本的积累是字、词的积累。汉字的积累起于幼儿园,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活中,所以,人们说,没有能识尽的字,也没有能走到头的路。而词语的掌握尤其重要,从最普通的双音节词,到成语惯用语,再到谚语、名言警句,这个积累也是终其一生。这个积累,不但要求有量,而且要求有质。所谓质,也就是学习主体,对某个词语的敏感程度。包括,这个词的褒贬义,适用对象,运用范围,习惯性的搭配等等。在一定的语境中,目视(或耳闻)而心会,也能在表情达意时,自然而然的从记忆中跳出,为自己的大脑所驱遣,成为自己语言链上的一环。

当然,词语不可能孤立存在,它首先要存在于适合它的句式中,而句式又是灵动多变的,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休养。句式也需要积累。

第二,其实,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对于一个词语的积累,还是一个句式的把握,都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消化与吸收,都是对文化的积累,当然,这并不是文化的全部。对于对中外文化的积累,语文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

举例而言,我们不可能去系统地学习孔子、孟子等诸子的学说,但如果我们从不曾接受这些人的影响,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将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所以要积累,表面上看似在积累语句,实际上却是受着思想的浸润。直白地说,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记诵。上至儒家的经典,再至诗经楚词,再至两汉乐府,再至唐诗宋词元曲,直至现当代的名家散文,一个名符其实的语文高手,必是热衷于背诵,并且能够背诵的人。

再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吧,先前热衷于教师的讲解,肢解课文,嚼饭喂人,结果越教发现学生越没有语文水平,非但没有了水平,连兴趣也没有了。再看后来的所谓的改革,一篇鲜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课文演变成了无数的练习题,充满了功利化的训练。学生满脑子都是答题的技巧,但结果呢?是积累严重不够,头脑空空,语言苍白,实际的语文能力实在也无从谈起。

语文的教与学,都需要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重现琅琅书声,让学生的头脑充实起来。

第三,世事洞明皆学问。语文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要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关注别人,在处理人与人间的关系时,体验思考。作为学生,就应当有意思的锤炼自己,作为老师,就应当有意思地引导学生。比如说,写随笔。写的意思最重要,没有写的意思,就无法启动写作。提起笔来,就要想着写什么,就得回顾一下之前的生活。想想做的事,想想交往的人,想想其中的乐,想想其中的苦,想想其中的得,想想其中的失。动笔就要动脑,就要反省自己,就要臧否人物,自然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的积累。比如说,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名言警句的引用,更是对先哲思想的吸收,又是豁然于心中开朗的一种顿悟。语文是一种工具,不用无以体现它的价值。语文本身不是情感,不是思想,但离开了语文,也就没有了情感与思想。

这样看来,学习语文一定要靠积累,学习语文一定在靠习惯,读背的习惯,写作的习惯。一个学生养成了语文学习的习惯,自然也就步入了语文的大天地。一位老师,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就等于把学生带到语文学习的路上,成功也就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