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晨新闻 > 校园新闻 >

文章详细

聚焦素养 守正笃实——2020年高考语文卷Ⅰ评析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尽管受疫情严重影响,2020年的高考还是来了。与往年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浏览一遍试题,确定没有题型、知识的复习盲点,然后让心缓缓放下,再做进一步的试题分析。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与备考中更加关注学科理念、学科素养。今年的高考试题在求稳的基础上,无论从命题形式,还是从考查聚合点上,都集中体现了对学科固有属性的强化、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了语文性,表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聚焦核心素养,凸显关键能力的测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能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聚焦核心素养,凸显了关键能力的测评。

   (一)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以文学类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第21题对一则真实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在作文试题中考查了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要求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

   (三)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考查了孝道与天道、人道的辩证统一关系等等。如全国1卷作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尽管三个角度都可选择,但是一个“最”字,就体现出了对权衡、思辨能力的考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章的优秀传统,高考虽然只是虚拟为文,但通过文章来表达思想诉求的目标与古代传统一脉相承。

      今年的试题博采古今名篇,萃取思想精华,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实现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等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家庭伦理与‘孝’,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素材,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三、守正笃实,稳中求进,对接新高考。

   (一)题型稳 

  今年的高考和2019一样,试卷结构稳定。全国Ⅰ卷与2019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考查内容依据上一版语文课程标准,以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为例,考查的诗句出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均为上一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

   (二)难度稳

        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

       一是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以论述类文本为例:全国I卷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

       二是不回避热点话题。以21题为例,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备考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都纳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学生对此不陌生。

       三是日常生活入题。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语料话题分别是有氧运动、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风筝等,均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试题平实,考点和题型更多体现延续性

    (三)根本任务稳

   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学习与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自信。2020年语文试题仍然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稳定地与新高考对接。   

      (四)教学建议   

         1、让语文回归生活——从高一让学生全面接触时新美文,各种议论类、社科类文章,从中提升语文素养。

         2、把茅盾文学奖作品引入课堂,全面提升学生文学审美素养,兼代培养读写能力。强力推荐除《平凡的世界》外的王旭烽《南方有嘉木》。  

         3、结合新高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落实经典作品阅读教学。  

          4、重视学生对情景化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总的来说,今年的高考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等,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为以后的教学和备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者简介】

    任淑丽: 北晨学校高中语文学科主任,高级教师,连年从事补习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成绩优秀。张家口市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市巾帼优秀园丁,多次被评为张家口市模范教师、市教学先进个人。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语文知识竞赛和作文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多次参加市、省、国家级教研课题并获奖。

    李素波:北晨学校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引导学生广开阅读之路,多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开阔学生视野,并和学生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多次被评为学校、涿鹿县、张家口市评为教学先进个人;辅导学生作文多次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国家级一、二等奖。

打印